組一台為音樂製作為主的PC電腦 你需要注意?

台灣可說是世界首屈一指的DIY PC組裝天堂了,畢竟諸多零組件廠商都源自於台灣,生活在台灣平時買什麼樂器都比國外貴,就組裝電腦最便宜吃香,在這樣的環境下,若不懂得自行組裝搭配電腦,是多麼可惜呀!

本篇我們就來談談,為音樂製作運行的PC電腦,應該以怎樣的配置為考量,及選購上須注意的事項,對於在DIY電腦具有基本組裝常識的朋友,提出一些建議,若您尚無組裝電腦經驗,也可簡單將選購的規格配好,交由店家代為組裝。

但本文對於有遊戲電競,或影像直播處裡等需求的電腦配置,不再我們討論的範圍喔。

PC與MAC間各有優劣,使用者各取所需,一些說做音樂最好用MAC電腦的言論,要很抱歉的要說,這完全是外行話。這些人基本上也沒有太多擴充性要求,因此也不在乎被受限的感覺,不論在軟體或硬體上。如果是電腦盲,這種一體性反而是優點。但對於不想受限的組裝玩家來說,同價位下的 MAC電腦,不論擴充性或效能都看不見PC的車尾。

而對於PC組裝玩家來說,品牌電腦不過就是懶人的需求罷了。MAC OS系統的一體性,使其有良好的工作穩定度,但相對的,一但有問題,你也很難有自救的機會。

組裝一台為音樂製作而主要功能的電腦,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太特別需要傷腦的地方,在配置需求上,我們主要可分為下列幾點來看
1.靜音 2.散熱 3.擴充性 4.效能 CPU.RAM.HDD...etc

1.靜音與散熱

電腦躁聲主要還是來自於其散熱風扇的躁聲, 靜音與散熱我們可以放在一起探討
電腦風扇的躁聲,在混音環境中是相當惱人的,而一些宅錄收音的,若不想將電腦拉遠距離,電容麥克風光錄風扇聲就飽了。
效能越強的CPU或越高的系統負載,通常也需伴隨更高的風扇轉速,以利散熱,這意味著相對越高的風扇躁聲,即使是筆電始用者或IMAC等,在高負載時也逃不了風扇嘶啞的命運。或許有人會說,不是有無風扇的靜音電腦嗎?對不起,任何無風扇電腦 ,那貧弱的效能,都無法負荷現今繁重的混音工作,只要你想擁有強大的CPU效能,就脫離不了風扇的配置。

現今的散熱解決方案,無非就是水冷及空冷兩種手段
最徹底的靜音散熱解決方案,開放式全水冷乍看是很酷,但是其昂貴的價格與諸多更換保養問題,實在太過麻煩,絕不是一般玩家會去選擇的。電腦中的風扇以CPU風扇以及機殼的系統風扇兩方面,先說說在CPU散熱上,目前相當流行的CPU一體式水冷,是很好的解決方案,(圖一)
雖然貴了一些,但比起全開放式水冷實在親民太多了,組裝上也不困難,現今的240cm水冷排,只要不亂玩超頻,都可以有相當好的散熱效果。價格約3~5千元不等。

若真不想始用一體水冷,那麼以空冷為主,加裝12~14cm的塔散也是很好的選擇了,已會比原廠9cm風扇躁聲低很多,散熱也更好,千元上下即可搞定。大型塔散其散熱效能絕不比一體水冷來得差。(圖二)

 

1.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NZXT KRAKEN X52

2.塔散型CPU散熱器 SCKTT-2000T

而在系統風扇上,我們應了解,風扇尺寸與轉速是影響風扇躁音的關鍵,在同系列廠牌的狀況下,風扇越大相對風量越大,而轉速越高當然伴隨越高的躁聲,大尺寸,低轉速,是我們選擇的基本原則,一些主流廠牌都會公布其風扇轉速RPM與躁音數據,特別是標榜靜音的風扇,
但基本上選擇時定以大尺寸低轉速為主。尺寸請以12cm~14cm為主,12cm以下請完全不要考慮,風量小轉速又高,而能裝14cm以上風扇的機殼實在不多,於中大型機殼上才有機會裝配。

較常見普及的12cm靜音風扇,以下推薦幾款筆者使用過很滿意的供大家參考
• 快睿Cryorig QF120 靜音版
• ARCTIC F12 Silen
• 鎌刀Scythe SU1225FD12M-RHP

當CPU在長時間高覆載的狀況下,就可以看出組裝電腦的散熱+靜音實力,不是任何品牌電腦可以達到的,不論是蘋果電腦IMAC,MACMINI,或其他AIO的PC品牌電腦,其輕巧都是犧牲散熱與效能換來的,乍看在待機時可以很安靜,但在高覆載下都是過熱降頻,小風扇高速運轉下噪音還更大,這兩年Intel主流CPU  i7 8700k,i9 9900k等,發熱量越來越高,這些AIO的電腦即使配置了高階CPU,其實只是規格好看,實際都是降頻在跑,跟本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高覆載運作,與筆記電腦無異。

2.靜音型機殼

若不想太煩惱風扇選購,那麼機款靜音型機殼,是省事的選擇,此類機殼內多配好了低轉速的靜音風扇,只是外型定都是黑壓壓一片,沒有側透,給乖乖不亂玩RGB的人,另則是靜音型機殼較需注意其散熱,系統風扇起碼要配置到3組12cm。

以下推薦三款優異的靜音機殼
• Fractal Design Define R6系列

瑞典機殼,除靜音相當到位外,做工與安裝配置都很棒,缺點就是售價偏高

• SAMA 極靜者
非常推薦的一款平價靜音機殼,原廠即配有3顆12cm風扇,重點是前檔版居然有兩段風扇轉速可供調整,在低轉速下真的非常安靜,且售價不到2k,算是平民版的R6吧。

• 銀欣_KL07B
算是中大型機殼了,少數可搭配14cm風扇的靜音機殼,適合需要大量擴充需求的人,基本就有3個SSD+3個HDD槽,任何尺寸的塔散都不成問題,當然機殼體積也就不小了

3.顯卡不是重點

除非你真的很想在PC上玩3A遊戲或影像剪輯需求,否則顯示卡這東西,對於我們大概都是處於(那是啥,能吃嗎?)的地位。畢竟隨便一張中階錄音介面卡,價格都超過GTX 2080的太多,當然是能省則省。

現今多數CPU內顯與主機板都已包含4K輸出的能力,如Inter8600,8700,AMD 2600G等,已不用擔心其顯示能力。
許多品牌電腦都會配置中高階顯示卡,對我們來說都是多餘,沒有花在刀口上,而對於裝了多張UAD卡的使用者來說,更不想讓顯卡佔據空間。若真的對於3螢幕輸出有需求,或購買無內顯CPU的人,此時就免不了要裝一張入門的GTX 1050了, 或選擇無風扇的1030也足以。

PS.使用內顯對於有4k顯示需求的人,主機板請選擇有DP輸出的,才能獲得完整60fps顯示,因目前主機板HDMI輸出大多尚不支援HDMI2.0

 

4.記憶體

在進入64位元後,現在新電腦已很少有記憶體不足的問題,一般主流8G RAM尚堪用,但還是建議16G較為充裕,對於重度的取樣音色使用者,擴到32G也不算浪費了,反正現今記憶體的價格正在底谷,不超頻的話,一條 2666 8G RAM也只要1K左右的價格,擴充上不會心疼。至於記憶體時脈上,超頻記憶體對與音頻工作上的效用並不突出,可以有餘裕在去考慮就好。

5.CPU

雖然CPU當然是越快越好,沒有人會嫌自己CPU太快的,但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,挑選CP值更佳的型號,卻真要做足功課才能知曉,現今多數的消費型CPU價格多落在5k~15k不等,我們僅就此類CPU來看。
首先說下CPU超線程HT(Hyper-Threading)技術,目前在所有DAW軟體中沒有任何效益,不論Cubase. FL Studio. Ableton. Studio One都一樣。
因此選購時以實體核心數與時脈為主要考量,例如以i5 8600的6核6線程,與i7 8700 6核12線程相較,i7除時脈較高外,其實並沒有這麼大優勢。
國外甚至有許多玩家測試CPU關閉HT後,在監聽延遲(latency)上表現更好的說法出現,
當然在其他3D及影像類軟體上,具超線程的CPU還是有他的效益在,這看您對其他軟體的使用率來斟酌了。

至於要選擇Intel或AMD,雙方各有愛好族群,個人是沒有特別意見,在同價格下,AMD的超線程是很具優勢,但過往Intel的實體核心效能還是高於同價位的AMD一些,
因此多數音頻使用者多仍傾向Intel,但在2019第三季AMD的7nm Ryzen 3代CPU出現後,這情況已有巨大的反轉,若2019年底Intel仍無法順利量產新一代10nm CPU,優勢可能已無法保持。

對於CPU超頻上,在音頻工作中講求的是穩定度,所以超頻啥的我們是幾乎不碰的,雖然現今主機板超頻機制都做的很方便,但超頻下的產生的高熱,若沒有充足的散熱組裝保握,那基本上很大的程度必須犧牲靜音的機能。
當然若是真的想玩超頻的老手,除基本360水冷排,加上充足的組裝保握,想小超一下到也無妨。

 

6.固態硬碟SSD及M.2

近年SSD的普及與價格的下降,新電腦搭載SSD已是基本了,比起傳統硬碟多有3~5倍的效率。而M.2介面硬碟的出現,更是可說是重度Sample使用者的救星了,讀寫速度可以是傳統硬碟的十倍以上,即使貴了一些,也是絕對值得投資的方案。

可惜的是,目前消費級主機板,大多僅配置1~2個M.2接口。大多只有1個,因此容量上建議一次購買512G以上才夠本,而1T以上的M.2目前價格仍相當高昂,這視您預算而定。
另外一些入門主機板,如H310系列,並未納入M.2介面的支援,這點要特別注意,請以B360.H370.Z370等機板為主。

Micron Crucial MX500 固態硬碟

SAMSUNG 970 EVO M.2 固態硬碟

7.USB3.X與TYPE C界面

雖然USB3已經出現好幾年了,但錄音界面卡製造商的產品更新週期,並不像消費型手機一樣更新這麼快,現在多數仍是以USB2.0為主,但未來一兩年內也會都改USB3 Type-C的產品線為主。
在主機板的選購上,除晶片組外,支援的接口種類,應是我們最常考量的要素,近兩年所逐漸普及的USB Type C接孔,若主機板能有原生Type C接孔就更好了。

使用USB.3的錄音介面中,其優勢並非只是因為頻寬較大,其實若以常規的 8in 8out 48k 24bit錄音來說,USB2.0早已可以應付,因此廠商也根本也不急著改款
使用USB.3介面主要優勢是,主要是供電更為穩定,對於監聽延遲率( latency)問題有顯著的改善。
我們也不知USB.3中增加了多少新的傳輸協定,使得 latency值能更優異,但目前普片的測試結果就是如此
入門款錄音介面卡,多數都是屬於沒有獨立供電的,USB一向在供電上穩定度是最為人詬病的,亦嚴重影響錄音卡穩定度與音質表現,這點在更新成USB3 & Type C界面後,供電能更為可靠了。

PS.不論是USB 3 Type C或USB 2.0,連接時都必須是主版原生,不經任何擴充卡轉換,才能獲得最佳的延遲率。


最後,在供電系統上,Power瓦數一定要有1/3以上的預留,以一般500w為標準。若加裝1060以上顯卡或多張UAD卡,建議酌量升級600~750w電源。
另外最常耗用PIC-E槽的要屬UAD與1394卡了,若要耗用2個以上的PCI-E槽,建議直接上Z系列主機板,以免產生PCI-E通道衝突的可能性。

DAW音樂製作
KB-Frontnet
作者:KB-Frontnet 鍵盤前線 編輯群

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