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DI 1.0規格於1983年8月發布後,開始蓬勃發展各類MIDI設備,居然就這樣沿用了超過35個年頭,但也由此可以看出,當年MMA制定相關規範時,對於MIDI傳輸穩定度與應用層面上,在當時都是做足了縝密的布屬,對於廣大音樂製作者來說,其可靠度與實用性都是相當值得信任的,感覺MIDI1.0還可以再戰30年。MIDI2.0的到來,千呼萬喚許久,MIDI產業協會直至2019年底才算將完整協定給定案,對於製造商來說,理應是頭等大事,但真的是這樣嗎?未來的普及度能有多快呢?
本篇將從兩方面話題來探討MIDI 2.0
1.MIDI 2.0規格的重點革新項目
2.MIDI 2.0所能帶來的實質影響
重點革新項目
設備間雙向的溝通,是MIDI 2.0功能中最強調的一環,MIDI-CI 將是重中之重,MIDI 2.0 帶來的主要重大優勢主要有
• MIDI-CI (MIDI Capability Inquiry)
• 高精度的控制訊號,與時間刻度
• 向下兼容MIDI 1.0
• 對MPE & Poly Pressure的完善
• Groups & MIDI Channels
圖片來源擷自 MMA (MIDI製造商協會)
MIDI-CI (MIDI Capability Inquiry)
此為MIDI 2.0中的最重要的協定了,主要目的是為了完善MIDI設備間的 [雙向溝通]
MIDI-CI 主要訴求又分為三大方項
1.Protocol Negotiation(傳輸協議)
2.Profile Configuration(資訊組態)
3.Property Exchange(屬性交換)
1.Protocol Negotiation
MIDI 2.0設備可以判定連結設備是否支援2.0協議,若協議成功,即進入2.0機制,反之若判讀失敗,則會退回至1.0機制,MIDI 2.0裝置將完全相容於MIDI1.0
2.Profile Configuration
獲取設備雙方音色支援種類,例如是否為General MIDI,各項參數相容性,並完善MPE(MIDI Polyphonic Expression)的支援
3.Property Exchange
屬性交換,此項目是建立在上述MIDI-CI下最重要的實際應用,將可大幅度的提高硬體合成器,效果器與DAW 軟體之間通訊上的便利性,當兩台MIDI設備連接時,即可相互傳遞彼此設備是屬於哪一廠牌,何種設備種類,例如是屬於合成器,控制器,編曲鼓機或DJ效果器等等,
依據雙方接收到的設備種類,可以自動做出適當的參數配置。例如若將一台MIDI Controller連接到某牌效果器,我們即可簡單在MIDI Controller讀取並控制該效果器數值。
簡單的說,2.0設備將可以自動判讀硬體設備的相關參數,達成完整的雙向同步控制,過往DAW軟體若要以MIDI 1.0,控制到硬體細部參數,除了CC參數外,多要以更複雜的System Exclusive連動,旦發送System Exclusive訊號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麻煩的,
並且發送與接收都必須手動對應,這些都是硬體使用者一直以來的噩夢,Property Exchange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夠讓設備間彼此能自行[雙向溝通] 相信在Property Exchange的支援下,軟硬體參數的同步將不再會是問題。
控制訊號精度與種類的大幅提升
自1991年MIDI產業協會所訂立的MIDI 1.0技術規格,是以7位元,16頻道。從力度(Velocity),CC控制碼,Program Change等各項數值,精度都是0~127,這以現今來看的確是不太夠用了,特別在於需要大量細微Expression及Volume變化的管弦樂音色上,頻繁的參數變換就容易顯出破綻
雖不至於到有鋸齒感,但的確有損音色音質與音色表情,至MIDI 2.0規格,提升至16位元,精度範圍提高到了 0~65535,應該再也不會有人會再嫌刻度太粗了
Groups & MIDI Channels
MIDI 1.0規格的16頻道,在2.0中當然也被大幅擴展,新增了Groups群組為單位的配置方式,共有16組Groups群組,每一Groups群組內包含傳統16頻道,也就是共計最多可有256頻道,另外特別的是,每一Groups可單獨選擇對應1.0或2.0的傳輸方式,以串聯多台設備。
若配合MIDI IC,未來硬體設備上,僅以同一MIDI Port做串聯時,也可以做到訊號不會互相影響,省下額外做MIDI Filter的功夫了。
對MPE與Poly Pressure的完善
MPE (MIDI Polyphonic Expression)是能夠對每一Note音符訊號,進一步做出各自不同的參數控制,以達到複數音符即使於同一聲部中,也能帶有各自不同的音色表現
在專用控制鍵盤上可以按壓琴鍵內外緣,或進一步擠壓琴鍵(即Poly Pressure),達到不同的控制方式,較廣為人知的例如ROLI出品的Seaboard系列。
目前MPE相關設備雖然還不常見,但其創新度與實用價值,定能逐步普及,若還未見過的朋友可以觀看以下影片了解。
雖然目前MMA已在MIDI 1.0中,對於MPE的相關參數上有補足相應的公式規範,但畢竟MPE的出現可晚了MIDI 1.0少說有20年,這使得使用MPE設備時,參數會太過於分散繁雜,並且需大量使用RPN/NRPN來對應,對於MIDI編輯時產生很大的不便,在MIDI 2.0中將加入Extended Resolution Per-Note Controllers規範,作為單一音符控制器,針對於單一音符控制的音量,Pitch Bend,Modulation等,都可以良好彙整起來。
https://youtu.be/6SCug5kUsBs
ROLI Seaboard Block
MIDI 2.0傳輸介面
MIDI 2.0並沒有制訂所謂新的MIDI 2.0專用接頭,MIDI 2.0將只是所謂的訊號傳輸協定,而不是在於傳輸介面,因此將不會有任何新的專用傳輸接頭出現,亦或者說,任何傳輸介面都可以做為傳輸MIDI訊號的方式,當然現在也早就是如此了,諸如USB. Wifi. 藍芽等都是最常被使用的形式,
傳統的6pin MIDI線 應該也永遠成為第一個,也是最後的MIDI專用傳輸介面了。
傳統的6Pin MIDI傳輸線
目前最大宗的通用傳輸介面,理應還是屬USB介面了,USB-IF(USB開發者論壇)也已發布針對MIDI 2.0裝置的更新,不論PC或MAC使用者都無需擔心其驅動與支援度問題。
傳統的6pin MIDI線,雖然亦可以傳輸MIDI2.0訊號,但是6pin MIDI線傳輸速率約每秒31250kb,這就一般情況已相當夠用,但在1.0時期就已經會發生,當裝置同時大量發送Program change及System Exclusive訊號時,使得裝置讀數延遲及Sequencer卡頓的情況,雖說多數使用者很少會這麼極端的操作,但如果在MIDI 2.0訊息量更大的情況之下,或以單一MIDI Port串聯多部設備時,我們仍會為其傳輸頻寬有所擔憂,因此在MIDI 2.0裝置上,最好還是改以USB直連的方式為佳。
MIDI 2.0的未來
無須質疑,MIDI將持續在未來30年,都扮演著音樂製作中不可缺乏的關鍵角色,但是我們對於MIDI2.0的普及,持較悲觀的態度。
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
其一,多數使用者認為傳統MIDI 1.0規範,已經足夠,並且使用了30年,大家都已經非常習慣它的運作,畢竟做音樂可不是在寫程式,要一直吸收新的程式語法。約莫2005年以前,都仍有不少手機鈴聲,電玩主機,伴唱機等產品,以MIDI做為最終的音樂載體,但現今MIDI早已不是做為最終載體運用,只是編輯與傳輸工具罷了。
其二是MIDI 2.0的多項革新,對於非鍵盤,合成器出身的老一輩玩家來說,其實很難體會其差異,甚至認為沒有2.0大家還不是玩得很愉快?
另一是從軟硬體場商來看
於軟體支援度方面,現今市面主流DAW軟體中,尚無針對MIDI 2.0做出相應的擴展設定,光就MIDI訊息的分流及自訂詳盡度來看,Cubase當屬最完全的,如果連Cubase都尚未針對MIDI2.0做出相對應的編輯頁面,更遑論其他如FL Studio. Reson. Ableton live等軟體了,5年內可能都沒指望出現。畢竟MIDI 1.0已是用了十幾年的東西了,這將會對於MIDI Sequence相關視窗帶來大幅度的改變,若一下更動太大,也可能會讓老玩家無法適應。
最詭異的莫過於硬體製造商,一直以來,在MID相關規格的推行上,都是Yamaha. Roland兩家說了算(Korg :喔~等你們商量好再叫我...)對於硬體廠商來說,每隔幾天就會喊出一個變革口號,帶風向吸引消費者(例如近幾年就屬一堆的Retro風潮吧)
而兩大廠商這次竟然都沒有在MIDI 2.0上大作文章,甚至有點冷,更讓我們懷疑2.0真的定案了嗎?還是會如同當年GM2一樣,出來了但是沒人理。
綜上所述,這次MIDI2.0雖帶來許多好處與革新,也遲早會普及,但會普及的十分緩慢,畢竟連硬體製造商都如此慢條斯理,我們也不用乾著急了。